闫妮真是开了个好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62更新:2025-09-11 10:07:02

一位名叫外婆的角色在剧中选择离开原生家庭,踏上探索自我的旅程。这部由爱奇艺最新推出的电视剧《外婆的新世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从观感来看,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尽管存在一些叙事漏洞,但剧中对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的矛盾刻画,恰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困境。这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其价值远超过对剧情完整性的评判。

作为一部聚焦女性群像的剧集,《外婆的新世界》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与当下流行的女性题材作品不同,这类剧集常常以个性鲜明的年轻女孩为主线,通过展现友情、对抗情感困局、交流人生感悟等情节,构建起一个又一个girls help girls的成长故事。然而在这些作品中,老年女性角色往往被忽视,即便出现,也多被塑造成令人反感的形象,诸如樊胜美母亲这类典型角色便印证了这一点。而《外婆的新世界》则首次将镜头对准老年女性群体,打破了传统叙事框架。近年来被媒体频繁夸赞为‘颜值回春’的闫妮,此次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分别演绎了女主角‘外婆’与外婆的双胞胎姐姐‘姨婆’,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层次。

从她们的穿着打扮就能看出,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差异和人生轨迹截然不同。不过请放心,闫妮的演技完全驾驭得当。整个故事是以外孙女的视角展开的,因此文中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也将随之调整——外婆、姨婆、母亲,还有我,这个外孙女,构成了这个四口之家的完整图景。

外婆早年守寡,母亲亦在年轻时离婚,因此外孙女戏称她们家族为「母系氏族」。正是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促使外婆萌生了离家的念头。她并非因遭受「歧视」而痛苦,而是深感被「漠视」的委屈。外婆将一生献给了家庭,却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理解与认可。她生于小城,成长于平凡的轨迹,既未邂逅过命运的眷顾,也无惊心动魄的过往,正如她那个毫不起眼的名字「孙玉萍」。在丈夫意外离世后,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用微薄的收入支撑起整个家庭,却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尽管外婆独自肩负家庭重任,却并未因此培养出独立自主的特质。她因心疼女儿自幼缺失父爱,总是事事迁就,遇有重大抉择时也习惯向姨婆寻求建议。这对孪生姐妹自幼共处一室,却在成长轨迹上呈现出鲜明反差——姨婆终身未嫁,凭借一手精湛医术将中医馆经营得风生水起,实现了思想与经济的双重独立,恰与外婆形成对照。

外婆平日里对姐姐的意愿向来言听计从,唯独在女儿的婚事上始终坚守原则。然而这两件事却未能善终,女儿将婚姻的苦果尽数归咎于外婆——若非她固执己见,又怎会酿成这般局面。

眼看着即将迎来退休年龄,外婆仍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她将毕生积蓄取出,与离婚的女儿携手开设了米粉店,继续承担着照顾外孙女的责任。小店的生意逐渐红火,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这一年,她们终于攒够了购置新房的费用,老小三口满怀期待地憧憬着新家的生活。但就在次日清晨,外婆却主动提出:"新房子你们住吧,我早已习惯了老房子。"女儿和外孙女面面相觑,随即松了口气——这倒是个再好不过的安排。外婆深知自己总是被忽视的存在,她常被女儿数落,却从不敢争辩。她从不向小辈提及自己的需求,唯恐惹人不快。当外孙女中考前夕说出想吃小笼包的愿望时,她立即外出购买,却因忘关厨房高压锅,致使外孙女脖子上留下疤痕,考试也未能如愿。自此,外婆在家中的行事愈发谨慎。小辈们持续的抱怨,让她愈发认定自己是家庭不幸的根源。一次心梗发作后,外婆从死神手中挣回性命,醒来后女儿首先提及的便是遗产分配。外婆笑着依从女儿的意愿办理。心彻底凉透后,她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悄然离开了家门。外婆的一生,恰是无数传统女性的缩影。她们承担着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责任,既是女儿、妻子、儿媳,也是母亲,却始终未能成为自己。她们以坚韧的品格撑起家庭重担,即便丈夫长年在外,也能将琐碎事务料理得有条不紊。当家庭遭遇变故时,往往能展现出比男性更强大的勇气与担当。可这些维系家庭运转的支柱人物,却始终被置于聚光灯之外。她们奔忙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却如隐形人般存在;她们从早到晚絮絮叨叨,却在沉默中承受。对儿女而言,她们如同一个"默认值"——母亲本该是母亲,外婆本该是外婆,只要她们正常运作,就无人关注其存在,直到某一天这个默认值出现偏差。正因她们被默认为家庭的附属,毕生奉献的劳动始终难以被衡量,直至年迈时,也只是换来一句"养育之恩",其余的辛勤付出则如同被尘封的旧物,鲜有人问津。

许多人自幼便沐浴在祖母与外祖母的关怀之中,却对她们的名字感到陌生。笔者曾自问自答:竟然是陌生的。老人们热衷于回忆过往,但内容往往重复冗余,这成为小辈了解她们唯一的途径。然而,她们只能讲述经过修饰的故事,却难以触及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些未曾提及的青春与梦想、爱情与友情、抉择与遗憾,我们只能通过文学与影视作品去想象。正如那位孙女在外婆离世后感叹的:我对外婆却知之甚少。

近年来,女性题材剧扎堆涌现,但角色设定却始终聚焦于年轻女性与中年女性群体。这种现象背后,除了商业市场的考量,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常被忽略。年轻女性往往通过剧情表达对性别平等的诉求,渴望打破性别偏见,而老年女性的困境却常以「隐性排斥」的方式存在。相较于公开的歧视,她们更常遭遇的是被社会视而不见,即便主动发声,也难引起共鸣。这种「被忽视」的状态,正是《外婆的新世界》突破性所在——它为无数沉默的长者提供了被看见的叙事空间。

剧中以「出走」为叙事主线,展现了一位彻底挣脱束缚的长者形象。通过姨婆的经典台词「她用一辈子的忍气吞声,换来了这一次的气吞山河」,揭示了外婆从隐忍到觉醒的生命轨迹。在与杀人女囚的相遇中,她不仅提供生存帮助,更完成精神救赎;在城市生活场景中,她凭借劳动维持尊严,从咖啡厅服务员到缝补师傅的多重身份彰显生命力。面对职场性骚扰,她以实际行动支持年轻人抗争;在直播时代浪潮中,她勇敢尝试新事物,甚至蜕变为网络红人。然而,这些精彩片段背后也存在创作困境——单元剧形式虽具话题性,但每个故事仅1-2集的体量难以深入探讨社会议题。

剧集采用公路片与单元剧结合的叙事结构,通过碎片化故事串联起外婆的出走历程。这种形式虽带来快节奏的观感,却也暴露了内容深度的不足。当每个单元都围绕虐猫、亲子关系等热点议题展开时,表面上看似紧跟时代脉搏,实则流于表面化处理。外婆在剧情中常扮演「问题解决者」角色,其超人般的能力往往让故事走向理想化结局。这种人设设定使角色失去真实感,更像都市传说中的「闲人马大姐」。因此,这部豆瓣7.5分的作品,其评分分歧一半源于叙事结构的浅层化,另一半则指向角色塑造的失重问题。

这趟旅程更像是一场精心构筑的想象,外婆的离家出走仿佛脱离了现实框架。她邂逅了形形色色的旅人,却始终以虚掩实,用层层叠叠的伪装构筑起自己的秘密。面对他人,她要么编织出一段光鲜亮丽的人生故事,要么为逃离现实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始终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距离感。

这表明外婆对自己的整个人生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而她所向往的理想人生,实则是她构建出的一个精神图景。她渴望成为见多识广的智者、无畏前行的勇者、独立自主的个体,更期盼被社会所需要并获得他人的喜爱。这种对自我身份与人生方向的深刻追问,或许正是外婆一生中首次真正触及存在本质的时刻。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觉醒,她的现实命运却未因此发生改变。若仅仅依靠想象就能重塑人生,那世界的生存法则便显得过于简单了。因此,这场充满戏剧性的精神之旅,终究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幻象,或世人所期待的、走出困境后重拾尊严的符号化呈现。

作为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剧集,其核心聚焦于老年女性逃离家庭的叙事。若剧中的主角仅通过短暂的自由体验实现自我解放,或许正偏离了创作初衷。实际上,外婆的出走象征着她对自主生活的渴望,终于拥有了独立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更广阔的人生视角。传统家庭妇女往往被束缚于既定的生活轨迹,从童年到婚姻,始终处于被动转换的生存状态。在如此狭窄的时空范围内,她们又能窥见怎样的世界?

外婆一生中有一件事始终萦绕心头,她当年最亲密的朋友遭遇了家暴,每次受创后都会向外婆求助,而外婆总是选择劝和而非劝分。在那个年代,离婚尚属禁忌,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女性的归宿。直到某日,这位好友因受虐流产,此后再无法生育,不仅被丈夫抛弃,更因无法再婚而承受世俗冷眼。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给一位女性带来终身无法愈合的创伤。但若站在外婆的视角,我们又能说她错了吗?她的人生坐标系由这样的观念构建,从未接触过其他可能性。然而当她走出熟悉的环境,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经历了更多人生况味,她才逐渐意识到,女性的幸福不应被婚姻所桎梏。

在那段短暂的黄昏恋情中,外婆遭遇了情感操控。当她决定离开时,对方却以道德枷锁相制:「人不能什么都想要。」而外婆则以坚定的回应打破桎梏:「人更不能什么都不想要。」相较于那些戏剧化的桥段,我确信这一瞬间是外婆真正觉醒的时刻。作品最终以开放式结局收场,将这个永恒命题抛给观众。在我看来,外婆终将成为归来的游子——五年流浪经历让她重新审视人生价值,但在最本质的层面,她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既有的思维定式。

这种矛盾构成了评分7.5的隐性缺口。外婆对母职的执着与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始终处于拉锯状态,这正是她选择出走的深层动因。这次离家对她而言,是一场「自私」的革命,至少她带着全部积蓄离开,没有遵从女儿希望将财富留给孙辈的意愿。然而在她参与的各类故事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个习惯性牺牲自我的形象:资助逃亡的女囚、为黄昏恋出资、勉强留下协助老友直播……这些故事的圆满结局,往往建立在她默默付出的基石之上。面对他人的困境,外婆总是本能地让渡自身权益,成就他人福祉。

只要这一根本问题未得到解决,外婆的离家行为就难以实现自我救赎。她终将成为更大社会结构中的牺牲品,这种处境相较于为小家庭奉献而言,实则更为严酷。此间矛盾既是叙事缺陷,亦映射出无法调和的现实困境。

在父权体系中长大的女性往往难以挣脱自我规训的枷锁,即便外婆一家仅由女性组成,男性离世后,其留下的权威阴影依然笼罩着整个家庭。世代相传的规训让女性继续遵循传统角色,在婚姻与家庭中保持顺从姿态。逃离原有家庭或许相对容易,但社会对女性的道德约束如同无形牢笼,始终难以突破。我们甚至难以构想一个真正摆脱父权桎梏的女性生存图景,毕竟千年历史惯性已深深根植于文化基因之中。这种根深蒂固的结构,使得个体难以彻底割裂与传统的联系,重新构建独立的价值体系。因此,外婆注定要归来——她既无法独自开创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生活,也无力实现真正的自我革新,只能在既定轨道上不断前行。然而,漫长的人生旅途消耗的不仅是体力,更是生存的资本,这种持续的迁徙状态让人心生疲惫。

1923年,鲁迅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著名演讲,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论断:当女性挣脱束缚离开家庭后,要么走向堕落,要么重新回归。时光荏苒,距今已整整百年,我们对这一命题的思考仍停留在保守的框架内。苏敏阿姨的出走曾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自由象征,但这类案例在万千普通家庭中极为罕见,正因如此才引发广泛关注。然而,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初苏敏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她因驾车剐蹭行人导致房车被暂扣,加之母亲突发意外需要照料,不得不重返熟悉的生活环境。面对"我们家那个老头",她将如何抉择?是否还会重拾行囊踏上旅途?答案仍悬而未决。

因此我们也不必对剧中开放式的结局过于苛责,它本就不具备解答命题的能力,能成功抛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已然值得肯定。谈到外婆的「新世界」,难免令人感到些许失望——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界,充其量只是个乌托邦的构想。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要传递一份积极的信念: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往往比现实中的乌托邦更具有价值。当女性开始意识到「自我可以有多种可能性,我渴望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时,这种觉醒是不可逆转的。即便现实可能让你跌落回旧有困境,即便暂时无法挣脱看似无解的桎梏,但你对更美好生活形态的憧憬,将永远存在于心中。所以,即便出走的外婆们最终会归来,她们也不会再机械地重复过往的生活模式。真正的改变并不在于远走他乡,而在于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处境。在思维方式上迈出微小的一步,或许就能为人生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