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电影未能如约上映,背后隐藏的真相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43更新:2025-09-02 12:01:42

令人震惊的是,《731》电影再次面临撤档困境,使得340万观众历经八年等待仍难见其身影。这一现象引发广泛讨论,人们不禁质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创作的反映真实历史的影片,为何会多次遭遇不明原因的审查障碍?据长江云新闻报道,7月31日当天全国多家影院接到大量观众咨询,工作人员表示该片已确认撤档,目前缺乏片源。同时,部分影视平台的上映信息亦出现变动,原定于2025年7月31日的上映日期被模糊处理为"2025年内",具体时间仍悬而未决。

近日,一则关于《731》电影撤档的消息引发热议,公众纷纷质疑究竟是谁导致该片无法上映。对此,我将对此事件进行梳理分析。据我了解,当前网络上围绕《731》电影撤档事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导演存在欺诈行为,故意炒作话题而未完成影片拍摄;另一部分人则推测影片虽已完成制作,但因国内大规模举报而陷入审查困境,此前网络传言称有180万人举报该片。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可信?通过核查国家电影局官网可以发现,该影片并无备案立项信息。根据中国电影发行规范,影片需经历备案立项、拍摄许可、内容审查、技术审查以及发放龙标五大流程,方能取得公映资质。目前缺乏官方备案信息意味着影片在影视审核体系中尚未通过准入程序,这或许能为争议提供新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行业存在严格的行政审核机制,影片制作完成后仍需接受多轮审查才能进入院线,绝非简单拍摄即可公映。

若在国家电影局官网无法查询到《731》电影的立项备案信息,可能涉及两种情况:其一,该影片采用非公开的其他命名方式;其二,项目在初步审核阶段即被否决。例如,2024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便具有明确的备案编号。因此,若《731》电影缺失备案信息,是否暗示导演存在隐瞒?但考虑到从2017年至2025年间,多位知名演员如张家辉曾公开表示参与拍摄,并为角色专门进行形象管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

2024年11月,《731》剧组亮相第3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演姜武在电影频道专访中透露,影片将于2025年7月31日全球首映。2025年4月,主创团队在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推介作品,并宣布该日期为影片正式上映时间。同年5月,姜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活动中再次强调,电影《731》定档于2025年7月31日,届时将与观众正式见面。

此前曾有传闻称知名演员王志文参与了《731》电影的拍摄。诸多实力派演员在公开场合宣布电影上映计划,如今质疑导演造假、电影不存在的可能性是否成立?导演赵文山曾透露为拍摄该片抵押房产筹资、耗时11年赴日取证,且亲口表示剧本修改243次的细节。从行为逻辑分析,电影很可能已实际拍摄完成,甚至粗剪版本已就绪,但因内容敏感性及画面尺度问题,加之国内大量投诉举报信息,导致审核部门迟迟未予批准,因此电影至今未能上映。需要说明的是,影视行业存在"未备案≠未拍摄"的潜规则,因拍摄活动本身无需审核。过去曾有导演采用先拍摄后补审的方式通过审查,但近年来随着监管制度的收紧,此类操作难度显著增加。

此前有消息称《731》电影遭遇180万次举报,部分家长认为该片画面过于血腥可能引发儿童噩梦,亦有人担忧其可能影响中日友好关系,另有观点指出和平年代重提历史事件略显突兀。尽管该举报数字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影片30秒预告片发布后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网络上出现大量负面舆论。

近年来,凡涉及南京历史题材及对日军批判的影视作品,往往都会遭遇网络舆论的猛烈攻势。以近期引发关注的《南京照相馆》为例,该片制作精良,且以符合历史事实的价值导向呈现内容,却仍然被部分自媒体恶意攻击。导演申奥的个人相册遭人篡改并上传至网络,更有极端言论将他戏称为"红爷系列出境最多的男演员",甚至将其照片制作成"遗像"配以侮辱性文字,如"yin到地老天荒,贱到海枯石烂"。更令人震惊的是,攻击者声称此类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缺乏反思"、"毫无反战意识",并断言其目的在于煽动民族仇恨,甚至质疑影片发布时机存在刻意挑拨中日关系的嫌疑,要求对主创团队进行彻查。

在某些人看来,抗日题材影片似乎被固定为一种叙事模板:每当中日爆发战争,总会出现一个日本士兵突然转变立场,救助大量中国民众的情节。这种套路化处理不仅扭曲了历史逻辑,更将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者,实则是在刻意淡化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体制的罪行。此类刻意营造的"救世主"形象,本质上是对历史真相的粗暴践踏。受害者无需反思自身,而应问责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体制的罪行!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他们不懂?不,他们清楚得很,只不过国内某些粉丝群体正以牟利为目的,操控舆论导向。从刻意摆拍的"人性光辉"到精心策划的认知战,这种畸形的价值观正在侵蚀历史教育的严肃性。

有关日本外务省通过“樱花计划”等文化合作项目向国内媒体和高校输送资金的消息早有流传。这些资金被用于资助并培养出众多亲日人士,他们不仅在相关教材中刻意抹去“731部队”的记载,更通过舆论引导淡化战争责任,甚至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数据提出质疑。更令人震惊的是,某高校教授在《抗日战争史研究》期刊发表的论文中,竟声称“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客观上推动了医学进步”。此类扭曲历史的言论在特定群体中屡见不鲜,暴露出系统性历史认知偏差的严重性。

当《731》相关影视作品试图公映时,往往遭遇多层面的阻挠。民间通过网络舆论操控,引导不实举报形成公众压力,而上层则借助利益关联,促使部分权威人士干预影片审核。这种“软性渗透”与“硬性阻断”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已成为特定势力操控历史叙事的惯用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势力惯于制造“勿忘历史”与“仇恨教育”的认知冲突。然而,列宁曾明确指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周总理也强调:“一个民族若遗忘历史,终将沦为愚昧群体。”历史记忆的断裂不仅损害民族认知,更可能助长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

推动《731》电影的上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据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的调研数据,当前有八成00后参观群体对“马路大”这一历史术语缺乏认知。年轻一代对日本战时暴行的认知存在断层,诸如活体解剖、细菌武器实验、毒气攻击以及极端寒冷环境下的人体实验等黑暗历史,已逐渐被二次元文化、动漫潮流和日漫风格的cosplay所取代。若任由这种认知偏差持续,未来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后,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的警示?铭记这段伤痛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让后代明白和平的珍贵。我们持有历史记忆的利剑,既非针对他人,更旨在震慑那些企图篡改历史的军国主义势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