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8更新:2025-09-03 14:25:44
编者按:安东尼奥尼的《放大》与科波拉的《窃听大阴谋》作为影史经典,近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期展映。二者均源自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魔鬼涎》,本文试图从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角度,分析同一灵感原型如何在不同创作语境中衍生出跨越时代与媒介的经典作品。尽管科塔萨尔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的国际声望,仍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与略萨,但其作品在国内的系统性译介仅始于近十年。然而,凡接触过科塔萨尔创作的读者,往往会被其独特的文字实验与细腻的日常观察所吸引。其短篇小说《南方高速》曾激发莫言等华语作家的创作灵感,并且突破艺术媒介的界限,影响了戈达尔1960年代最具颠覆性的电影《周末》。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塔萨尔另一篇小说《魔鬼渍》(与《南方高速》同收于《最初的故事》集)成为两部国际顶尖电影的创作蓝本,这两部作品分别由安东尼奥尼与科波拉执导,且均斩获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探讨《南方高速》与《魔鬼涎》这两部电影之前,我们先回顾科塔萨尔的原作《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Ⅱ》。尽管《魔鬼涎》这个标题看似诡异,但其核心叙事实则围绕摄影展开。"魔鬼涎"亦被称作"圣母线",特指幼蛛在暮春或初秋时节吐出的纤细蛛丝,这些丝线随风飘荡的形态,恰如摄影媒介所蕴含的虚幻与不可捉摸的本质。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游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通过翻译家兼摄影师罗伯特·米歇尔在巴黎塞纳河畔圣路易岛的偶遇展开:他被一对看似不协调的"情侣"吸引——一位年长的金发女子与神情惊恐的少年。米歇尔拍摄下这一场景,却无意间打破了他们的互动,导致少年仓皇逃窜。当他在家中将照片放大悬挂于墙时,脑海中逐渐构建出一个虚构的故事:金发女子正试图引诱或胁迫少年卷入情色交易,而画面背景中一辆车内的读报男子则成为潜在的共谋者。随着想象的深化,照片的静态画面竟产生动态效果,如同电影银幕般开始播放,而米歇尔仿佛重返现场,目睹阴谋与侵害再度上演。耐人寻味的是,与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将摄影定义为"不介入"的立场形成对比,米歇尔的拍摄行为恰恰构成了对现实的直接介入。然而当他回归私密空间进行想象重构时,又转化为无力的旁观者。这种双重性揭示了摄影与现实间的复杂关系:摄影究竟是破坏性的介入行为,抑或是被动的见证方式?或者更进一步——如小说结尾所暗示的——当照片定格的瞬间被想象解构与重塑,现实本身是否已被完全吞噬?
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魔鬼涎》于1959年问世,而1966年安东尼奥尼执导的首部英语电影《放大》则深受其影响并以此为灵感源泉。二者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显著的互文性:小说中的摄影师托马斯偶然捕捉到一对中年男子与年轻女子的亲密场景,女子因察觉拍摄而情绪失控要求取回胶卷,这一情节促使托马斯展开对照片的反复审视。电影中,摄影师同样因意外拍摄到可疑画面而产生探究欲望,他通过逐级放大的显影过程,逐步揭开胶片颗粒中隐藏的真相——最终显现出持枪者与倒地尸体的影像。值得注意的是,安东尼奥尼将'放大'作为电影标题,既呼应了科塔萨尔小说中通过放大照片重构现实的隐喻,又赋予其新的现实主义内涵。在小说中,摄影是虚幻的导火索,引发对记忆的想象性回溯;而在电影中,摄影在作品中不再是虚幻的导火索,而是现实的证据残片,这直接导致安东尼奥尼让主角在现实场景中实地勘察,而非沉溺于小说式的心理迷宫。
在安东尼奥尼构建的虚幻而疏离的存在主义世界中,摄影并非小说中虚构叙事的载体,而是一种能触及真实本质的媒介。这种认知在《放大》中尤为明显,当主人公托马斯身处"摇摆伦敦"的文化语境时,他作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得以具象化——摄影技术成为他物质奢华却精神空虚的生活中唯一可依赖的实证工具。然而现实的荒诞性在叙事中逐渐显现:当托马斯试图将影像证据传递给他人时,却遭遇集体性的认知排斥;最终所有记录真相的影像资料神秘消失,迫使他陷入默剧演员构建的虚幻叙事中,徒劳地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球,最终被那片虚无的草地吞噬。这种真实性的消逝揭示了现代性对个体认知的异化。
1974年的《窃听大阴谋》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视角,虽然并未直接延续《魔鬼涎》的情节脉络,但其创作灵感可追溯至科波拉在观摩《放大》后的顿悟时刻。影片将技术媒介的焦点从视觉转向听觉,通过主角哈里·考尔及其团队在旧金山联合广场执行的窃听任务,构建起新的叙事框架。当反复滤波处理后的窃听对话揭示出"如果有机会,他会杀了我们"的死亡预告时,这种信息的解码过程恰似《放大》中影像的冲印技术,将模糊的线索转化为确定性的威胁。然而这种技术赋权带来的认知偏差,最终导致主角陷入道德困境的漩涡,误判情侶关系的真相,成为系统性谎言的共谋者。
《窃听大阴谋》的剧照揭示了影片对现代媒体技术(摄影、录音)介入现实的探讨,这一主题与《魔鬼涎》形成呼应。主人公哈里曾因工作间接导致三人死亡,这个无法释怀的过去使他在发现所谓“阴谋”后陷入道德困境。面对相似的抉择,他选择了主动介入而非冷漠旁观,拒绝按时交出录音带,试图阻止事件发展。然而结局的戏剧性转折显示,哈里对对话内容的误读和对策划者的错误判断,使他的干预反而成为真凶达成目的的助力。这种由道德责任感引发的偏执最终导致他沦为被监听对象:在尾声中,他因误以为公寓存在窃听装置而疯狂破坏,拆墙撬地却一无所获。影片上映恰逢美国“水门事件”舆论高潮,其对政府信任危机的呈现与时代背景产生共振。这三部作品共同探讨的核心命题——媒体技术所引发的现实幻觉——在不同文本中呈现出差异化的表达:《魔鬼涎》展现摄影师通过创造性想象力将静态影像转化为动态现实的特质,这种自我指涉的叙事方式恰似科塔萨尔小说的写作逻辑;《放大》延续了安东尼奥尼“爱情三部曲”中的存在主义精神危机,揭示在真相缺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能沉溺于虚无的幻觉;而《窃听大阴谋》则将存在主义焦虑转化为道德焦虑,通过通俗化的叙事展现权力与罪恶感交织的偏执,最终使主人公陷入自我建构的悲剧闭环。从《魔鬼涎》到《放大》再到《窃听大阴谋》,我们见证了同一灵感原型在不同时代语境与创作手法中的演变,形成了互为镜像的经典文本。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