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宝寻踪》热播!原来背后真有一支“神秘”队伍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17更新:2025-09-04 09:13:06

近期,以考古与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护宝寻踪》持续引发观众关注,其层层递进的悬疑情节巧妙融入陕西关中地区的本土文化元素。在展现文化传承的深意时,又巧妙展现了西安古都的历史积淀。这种将地域文明与“护宝”故事相结合的创新,不仅激发了观众的追剧热情,也让陕西文物保护的现实情况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剧中守护文物的角色并非虚构,在西安的乡村田野间,活动着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没有舞台灯光的聚焦,却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他们并非专业文博人士,却以双手守护文明的根基——这些就是群众文保员。这些来自基层的普通人,如同散落于遗址间的“活探头”,在晨昏交替中构建起守护文化遗产的民间防线。近日,记者深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等地,实地探访多位群众文保员的日常工作,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守护故事。

陈刘良正在汉成帝延陵核心区进行徒步巡查。指尖那道“文保印记”如今已逐渐愈合,这是秦汉新城窑店文物管理中心群众文保员张云杰的右手中指留下的伤痕,曾因六针缝合而留下深刻印记。今年4月24日,在巡查秦咸阳城遗址东北区域时,他与两名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发现界碑倾倒。三人合力扶正过程中,沉重的石碑意外砸中他的手指。忍着剧烈疼痛将界碑稳固后,他才急忙前往医院处理。这道伤痕,如今成为他守护千年遗址的新见证。

作为窑店街道长兴村的本地人,张云杰在2017年前与乡亲们一样,对脚下土地的文化价值缺乏认知。彼时村民耕作建房时常发现瓦当、陶罐等文物,但并未引起重视。这种认知的转变始于西安地铁14号线施工期间,考古队进驻村庄后,他作为协助发掘的村民参与其中。为期七个月的考古工作中,历史的厚重感逐渐浮现:仅距地表一米深处,铭文瓦当与陶井构件依次出土,八口古人精心建造的陶圈水井更令他震撼不已。考古专家的讲解让他意识到,这片区域正是秦咸阳城制陶作坊的核心地带。

凭借出色表现,张云杰被正式聘任为群众文保员。尽管这份工作每年仅提供数千元补助,但对他而言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如今担任19人巡查队伍的队长,他主要负责秦咸阳城制陶作坊核心区及周边区域的日常巡护。每周至少两次的徒步巡查需要耗时一个多小时,每次都会细致排查可疑人员与车辆,劝阻可能破坏遗址的施工行为,密切观察地面是否有塌陷等异常情况。他强调:“这些文物的经济价值或许有限,但其考古价值却极其珍贵。”

在2022年9月底的联合巡查中,张云杰与同事们成功制止了长陵后排村高干渠附近的一起偷倒建筑垃圾事件。2023年春季的另一次行动中,又在渭河河滩意外发现一艘长达十余米、装载着农具的清末民初沉船。这些发现印证了这支“草根力量”的重要意义。即便手指尚未完全痊愈,张云杰依然坚持巡查。他指着远处的高楼感慨:“唯有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地下瑰宝,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见证历史的模样。留给后代的不应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生生不息的历史文明。”

张云杰轻轻拂去秦咸阳城制陶作坊遗址碑上的尘土。在帝陵旁默默守护的“守墓人”们,于夜色中巡视着汉成帝延陵雄伟的封土,月光在其上投下悠长的暗影。55岁的陈劉良收紧衣领,手持一根结实的木棍,与秦汉新城周陵文物管理中心的同仁展开夜间巡查。作为西石村村民,他自2010年4月担任群众文保员起便肩负起汉成帝延陵区域的守护职责,绕场一圈需耗时四至五小时。他提及,巡查重点在于防范盗墓贼及觊觎瓦当的不法分子,细致核查界碑与古建筑是否受损。

2014年5月他曾与窃贼正面交锋。巡查至某村时,发现两名形迹可疑者正在盗掘瓦当,他当即掏出手机联系延陵文管所负责人。提及当时情景,他形容“心跳加速,唯恐他们逃脱”。文管所同志迅速抵达现场,缴获锨、镐等作案工具,成功阻止一起文物盗窃事件。2024年10月初,他在许皇后陵区再度展现责任心,发现一辆黑色轿车停在敏感区域,引起警觉。经蹲守两小时确认,实为收割机司机,虽是虚惊一场,却印证了巡查工作的严谨性。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位普通农民竟对西汉历史了如指掌,尤其谈及汉成帝刘骜生平时如数家珍。他解释道:“若连守护的皇帝都不了解,又怎能安心履职?”巡护间隙,他习惯性研读历史书籍,这份源于工作的求知欲令他更深刻认知并敬畏所守护的土地。

据透露,秦汉新城区域内古遗址与帝王陵墓密布,直管区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仅遗址保护区即占89.6平方公里,西咸新区超过半数文物资源集聚于此。秦咸阳城遗址、延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0处。尽管技防体系逐步完善,但陵区植被繁茂,监控仍存盲区。群众文保员的存在既形成震慑,也显著增强了基层文物保护力量。

陈劉良坦言,手中木棍虽无法抵御真正的威胁,却象征着普通农民守护历史根系的坚定信念。而在空港新城,有“一座洪渎原,半部隋唐史”的称号,区域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唐顺、北杜铁塔、司家庄秦陵)。73岁的老秦(化名)自1998年起担任群众文保员,负责110万平方米的顺陵保护区。彼时尚无监控设备,他凭借敏锐观察和勤勉询问守护领地,始终不敢懈怠。

2017年他“退休”后,骨子里的警觉与对土地的热爱仍驱使他继续巡查。去年更携大学放假归来的孙子走遍顺陵、孝陵及上官婉儿墓,将守护信念传承。而北杜文管所的大刘(化名)则展现“爱管闲事”的热忱,自2016年加入队伍后,负责成任墓群等巡护。虽非帝王陵寝,他仍恪尽职守。2021年5月,朋友提及有人贩卖陶俑,他敏锐察觉潜在危机,迅速搜集线索并报告文物部门。

后查明,公安部门成功找回被盗文物。面对荒郊夜巡,他坦言“畏惧是真实的”,但始终坚守岗位。得知群众文保员仅领取微薄补助,这份补偿反而凸显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将文物安全铭记于心、扛在肩上,无怨无悔地践行着“热爱”与“使命”。作为田野中的“双眼”与“双耳”,他们或许缺乏专业背景,却以最朴素的情感守护家乡历史。此刻,现实中的“护宝人”仍在田间地头默默坚守,用平凡岗位谱写着非凡的文化传承篇章。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