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面临2亿巨亏,投资人想重振香港电影,呼吁刘德华退片酬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更新:2025-09-10 01:12:03

由华语电影首次涉足辐射题材的《焚城》在完成为期一周的超长点映后,于11月1日正式在全国院线拉开上映帷幕。

香港本土的大型制作电影本就不易企及,而《焚城》更以本地题材和场景为卖点,本应具备天然吸引力。然而,该片真实的票房数据却令人咋舌——正式上映两天的香港本土票房不足50万美元(约合港币350万),与内地3600万的票房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内地市场给予18.6%的排片量并位列第二,但作为曾被推举为特首候选人的刘德华,其在本地市场的票房表现已显疲态。此前《危机航线》仅收获不到500万港币,《红毯先生》更仅有40万港币入账,唯有《金手指》取得4300万港币票房,同期上映的《潜行》也仅1100万港币。不禁令人质疑:当本地观众对本土电影热情减退,港片是否已失去生存土壤?

香港电影市场的衰退显而易见,内地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期间,香港影院数量却持续下降,使得《毒舌律师》以1.15亿票房成为港产电影历史冠军,而内地电影早已突破十亿大关。因此,香港影视从业者自20年前便开始北上合作,合拍片浪潮兴起,旨在开拓内地庞大的市场。《焚城》亦不例外,其寄望于内地市场实现盈利,但最终未能如愿。据专业平台预测,该片在内地的票房仅有2.01亿,对收回成本而言并非“差强人意”,而是微乎其微。按此计算,若票房仅达2亿,片方分账约7300万,而制作成本仍是个未知数。

《焚城》由香港安乐电影公司投资,其制作成本之高令市场风险显著增加,甚至被安乐董事长江志强比喻为“如同赌博”。尽管江志强早年便参与内地合拍项目,面对过亿级投资早已习以为常,但此次《焚城》的高投入仍让他坦言“压力很大,很紧张”。影片大量运用电脑特效与绿幕技术实现场景扩展,复杂的大场面细节需反复打磨,据估算,特效镜头数量超过800个。除电脑特效外,物理特效同样消耗巨大,燃烧、爆炸、烟尘等场景需要搭建特殊置景,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业内人士指出,影片每日拍摄成本较常规影片高出数倍,这种高强度制作模式使整体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焚城》显然在制作预算上不及《流浪地球》的投入规模,尽管后者曾通过大幅削减演员片酬来控制成本,但最终仍因吴京的追加投资而耗资3.5亿人民币完成拍摄。

尽管《焚城》的制作成本看似不高,但刘德华的片酬高达6000万,这仍是以其与导演宁浩长达20余年的合作关系为前提的友情价。综合来看,影片总成本无疑已突破2.5亿大关,而最终仅收回7300万票房,这种收益与投入的巨大落差显然微不足道。然而,影片仍展现出诸多亮点,其精心设计的特效场景、逼真的火场呈现、细致入微的灭火过程,以及灾难降临下对整座城市的立体刻画,均体现了制作团队的诚意与专业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特效制作由国内团队完成,这再次印证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快速崛起,与好莱坞的差距已不再明显,当前差异主要反映在审美取向与制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上。

影片并非毫无瑕疵,导演试图通过‘洋电子垃圾’引发的灾难事件折射现实,赋予作品社会批判意义,因此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香港。然而,在剧情框架与叙事逻辑上,影片的写实性有所欠缺。例如,若香港遭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深圳作为邻近城市必然受到波及,但这一关键关联却未在影片中呈现,导致叙事格局略显局限。此外,人物塑造缺乏主线牵引,群像刻画显得松散无力,致使后半段刻意煽情的情节难以引发观众共鸣,演员的情绪表演反而令人感到做作。尽管存在这些遗憾,《焚城》仍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正如江志强先生在采访中谈及坚持创作的初衷,面对香港电影日渐式微的现状,他始终希望能为香港电影争口气,证明本地电影人具备创作媲美国际大片的实力。这种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影片即便存在叙事与人物刻画上的不足,依然值得肯定。

深耕电影行业数十年,江志强始终扎根香港本地市场,专注于电影发行领域,不仅将国际优秀作品引入香港,也助力港片走向世界舞台。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成功推动《卧虎藏龙》进入好莱坞视野,并与张藝謀合作打造《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经典之作。在每一次行业革新中,江志强都率先投入资源进行探索,例如在《蘇乞兒》时期,当3D技术初现端倪时,便大胆尝试制作部分3D镜头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面对《焚城》的制作投入,外界难免猜测他是否动用了多年积累的资金。然而,观众或许愿意为情怀支付数十元的观影费用,但电影制作方要承受数亿元的成本却绝非易事,除非怀揣着近乎偏执的信念。《焚城》的诞生显然经过缜密的市场规划,其核心考量至少包含两大维度:首先,类型片的商业潜力值得挖掘,正如古天乐主演的《明日戰記》在内地斩获6.79亿票房、香港取得8000多万的成绩,若《焚城》能实现相近的票房表现,总收益将突破3亿,足以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刘德华。从《焚城》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来看,整部电影明显以刘德华为主轴,其饰演的范伟角色贯穿剧情始终。相较于传统灾难片常采用的底层视角或上帝视角,该角色既非纯粹的平民代表,也缺乏权威立场,反而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牵强附会、逻辑断裂的缺陷。江志强选择刘德华担纲主演,核心意图在于借助其在内地市场的号召力获取更高票房收益,否则为何不惜高片酬引入港圈巨星?若仅追求成本控制,选用片酬相对较低的港星演员同样可行。

刘德华在《焚城》的宣传与路演阶段表现得相当低调,甚至未现身首映礼,引发了外界对其关注度的质疑。尽管他近年来参与的电影项目多以制片或监制身份出现,但投资方通常会亲自参与内地推广活动,如《危机航线》由映艺娱乐投资,《潜行》更是由其旗下的笨小孩公司领投。然而《焚城》作为刘德华担任监制的项目,却未涉及投资,而他本人收取了高达6000万的片酬。随着电影票房表现不佳,投资者纷纷承受亏损,不禁让人疑惑:是否会出现类似明星代言未达预期效果而面临退款的情况?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