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灵但有点意外!刘德华的灾难新片《焚城》让人看到陆港合拍片久违的诚意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19更新:2025-09-10 01:12:47

经过一周的点映后,陆港合拍灾难片《焚城》于11月1日正式在全国公映。该片由潘耀明执导,集结刘德华、白宇、莫文蔚三位实力演员主演,以"华语首部辐射灾难电影"为宣传定位,引发广泛关注。

在港片与灾难片影响力减弱、市场表现欠佳的背景下,尽管该片仍被视作一部诚意之作,但从点映阶段平淡的上座率及首日仅录得1500万元的票房成绩来看,其商业潜力似乎并不被看好。

这一现象实属情理之中。从市场表现来看,以内地为主要受众的陆港合拍影片近年来饱受争议,其反复出现的同类题材、程式化叙事以及缺乏创新的创作模式,已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核心受众群体持续流失,票房成绩明显下滑。与此同时,灾难片类型虽曾在2020年前凭借宏大的场景、强烈的情感冲击及集体英雄叙事等元素赢得市场青睐,但随着《紧急救援》《惊天救援》等高投入作品遭遇市场冷遇,该类型依赖的"大场面 强煽情 群像刻画 最后一分钟营救"模板,也逐渐显露出疲态,被观众视为过时套路。

面对两大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导演潘耀明此前的作品缺乏亮眼成绩(其上一部执导的电影《别叫我"赌神"》在豆瓣仅获得4.8分),让观众对这部陆港合拍的灾难片《焚城》产生普遍质疑。即便制片人江志强在影片上映前高调宣称"香港电影不能总是一种套路""本片与社会议题强相关""这是一次豪赌",也难逃被影迷视为营销话术的命运。毕竟近年来港片市场屡见"新题材、新人设"的宣传噱头,最终呈现的却仍是程式化的商业大片,这种套路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

令人意外的是,看完影片后发现江志强此次并未辜负观众期待。尽管《焚城》在整体架构、人物塑造及情节设计上仍难摆脱港片惯有的叙事套路,但其多维度的视角呈现与高度真实的灾难场景构建,使得影片在延续类型片外壳的同时,成功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批判。通过细致刻画不同阶层港人的心理状态,影片亦展现了香港平民群体的坚韧精神——这种在传统合拍片中少见的现实主义表达与人文关怀,堪称一部具有突破性诚意的港片之作。

电影《焚城》的创作灵感源自一则国际媒体的报道,其中提到美国环保专家曾将100个追踪器植入计划处理的电子垃圾中,经过10个月的追踪,大部分设备的信号最终指向香港。这一现实案例揭示了香港作为全球电子垃圾集散地的特殊地位,不法分子通过拆解、分拣和再销售将含有有毒物质的垃圾转运至世界各地。影片中,1996年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范伟立(刘德华 饰)因监管疏漏引发电子垃圾堆场大火,导致其消防员妻子不幸牺牲。这场悲剧促使他主动辞去公职,转入学术领域深造,最终成为一名环境治理专家。

2007年,非法经营者方铭铿(周文健 饰)与高培德(王敏德 饰)在皇后山垃圾场堆积的电子垃圾意外起火,导致高危放射性物质铯137出现泄漏风险。这一事件可能波及数百万市民的生命安全,使香港部分地区面临被划为隔离区的危机。此时,暂代特首职务的方铭铿妻子、现任财政司司长方王惠明(莫文蔚 饰)紧急召集各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方案,范伟立作为特别顾问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在垃圾场一线执行任务的消防队员,由范伟立的小舅子黎杰峰(白宇 饰)带领,正全力应对台风即将来临前的突发状况,确保放射性物质得到有效控制。

香港此前在影视作品中已多次经历灾难场景,但《焚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展现的灾难规模——并非局限于单体建筑或地标性设施的损害,而是以涉及数百万人的末世级辐射灾难为核心。在近十年的香港电影中,唯有《拆弹专家2》的核弹危机场景与之相提并论。影片的灾难源头更贴近现实,源于人为失误引发的意外事件,而非《拆弹 expert2》中过度戏剧化的“恐怖分子极端行为”。当天文台长含泪宣读出可能在百年内都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名称时,这种对香港的末世想象既保留了科幻元素,又强化了现实警示意义。

由于灾难假想这一“宿命”(尽管根源在于人为灾难)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焚城》在聚焦“人事”时,自然更贴近现实逻辑。影片采取了类似“灾难模拟沙盘推演”的叙事策略:当灾难降临,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救援人员,再到普通民众,各方的应对姿态与决策路径将如何展开?这一框架下,官僚体系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潜在矛盾将被如何揭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办公室会议”与“一线救灾”双线叙事的结构设计——其中前者篇幅更为侧重——呈现出一种“文武相济”的视角,使得其与日本灾难题材作品《日本沉没》《新哥斯拉》产生共鸣。这类作品通常弱化灾难场面的视觉冲击,转而深入挖掘民族集体心理的焦虑,以及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批判性思考。

在华语灾难片领域,《焚城》展现出独特的突破性。相较于传统港片中将灾难作为渲染视听效果、推动角色牺牲的背景设定,该片巧妙地将灾难事件置于叙事核心,回归了灾难片"假想末日"的本质属性。通过借鉴与创新赋予其更深层的内涵,成功突破了"缺乏原创性的套路化创作"的窠臼。影片巧妙地将香港电影擅长的尖锐政治隐喻与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融入灾难主题,这种叙事策略使其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华语灾难片的鲜明特色。

《焚城》通过尖锐的批判视角,揭示了资本逐利与官僚失职对社会安全的双重侵蚀。影片将铯137泄漏事件归因于王敏德与周文健这对商人群体的非法转运行为,而更深层的症结则指向刘德华饰演的财政司司长在任期间出台的宽松监管政策。这种"商人贪婪 官场失序"的复合结构,既展现了资本力量对公共安全的漠视,也揭示了制度漏洞如何成为灾难的加速器,最终在危机中传递出对人性与制度并行反思的希望。

在灾难发生时,刘德华提出可征用王敏德名下的豪华住宅作为应对措施,以控制放射性物质扩散。为保障救灾进度,临时特首莫文蔚被迫向嫌疑人妥协,导致灾难幕后推手借机脱罪,令人感到无奈与讽刺。直至前体制人物刘德华采取自毁式揭露行动,才使正义力量在香港重新抬头。影片结尾那句"这个世界不是只属于你们有钱人的"充满力量,与去年香港现象级作品《毒舌律师》中"法律面前,穷人含冤"的呐喊遥相呼应,都传达出对现实的尖锐批判,为民众释放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影片对权力阶层的批判更为犀利:临时行政首长"什么都不做任由放射扩散"的失职行为被视作天灾,民众或许能予以宽恕;但若因决策失误引发的自保心理,则暴露出更深层的危机。当权者选择性披露信息、私下通知亲友避险的双重标准,更被细致刻画为权力腐化的生动写照。这种突破性表达在近年"本地性"日渐薄弱的合拍影片中显得尤为珍贵,既是对社会情绪的精准疏导,也是对主流叙事模式的有力突破,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借鉴了《寒战》开篇“特首不在港”的设定,通过展现公务员系统中个体的勇气与仁爱,以及高官最终与消防员并肩作战、展现出情感共鸣的转变,暗示了对高层行政体系的批判仍留有弹性空间。这种批判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张力,既直指体制弊端,又为影片赋予了复杂的叙事层次。而在灾难现场的救援描写中,影片则采用了典型的群像英雄塑造方式,通过危险程度层层递进、信息逐步披露的节奏,配合救灾计划多次调整与目标反复变化的情节,使故事在保持商业片娱乐性的同时避免了套路化倾向,整体制作水准符合市场期待。

香港作为以契约精神与个人主义为内核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基层消防员形象却呈现出超越地域界限的英雄特质。白宇、王丹妮、谢君豪等演员饰演的消防员群体,通过细腻的表演诠释了不流于口号式说教或价值灌输的奉献内涵。他们以职业信仰为根基,在危急时刻本能地践行守护责任,既是对市民的承诺,也是对战友的担当,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灾难降临,这些角色在逆境中挺身而出,危难时从容赴死的姿态,以无声的力量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香港前证监会主席沈联涛曾指出,香港犹如一个包容万象的微型世界,既容纳真善美,也不避讳假恶丑。在电影《焚城》中,灾难被赋予了“照妖镜”的象征意义,既揭示了人性中的怯懦与卑劣,也映照出体制内理想主义者、基层公务员与底层民众在危机时刻携手共克时艰的“香港精神”。尽管黑暗面始终难以彻底消除,但影片最终传递出对未来的期许——正如刘德华在片头所言“我对香港充满希望”,一部优秀的香港电影应当承载这种深沉的精神力量与正向能量。

尽管存在诸多瑕疵,《焚城》仍不失为一部具有诚意的港陆合拍作品。然而,若深入剖析其局限性,不难发现影片在创作层面仍未能彻底摆脱对同类作品的模仿痕迹。首先,其叙事框架与部分政治类灾难片存在高度相似性,尤其在"陆港合拍大片"这一类型中,创新性显得尤为薄弱。其次,影片在角色塑造上明显借鉴了香港本土现实题材的热门作品,刻意营造出引发本地观众共鸣的情绪氛围。这种借鉴不仅体现在批判富人阶层的主题上,更延伸至演员选用与人物设定:王敏德饰演的粤语与英语混杂的精英反派角色,几乎是对《毒舌律师》中相同角色的直接复刻,其形象设计略显刻意而缺乏深度,未能完全突破港式影视中常见的悬浮叙事模式。

关于影片国语版配音效果欠佳的问题,这其实是合拍片常见的通病,建议优先选择粤语原声版本。此外,《焚城》被诟病为最悬浮的情节设定之一:若香港遭遇重大灾难,中央政府势必会提供强力支援,港府高官难以独断专行,而影片却完全忽略了这一现实逻辑。叙事焦点被过度局限于香港本地,剔除了内地元素的关联,导致剧情显得过于疏离,且缺乏现实合理性。

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做出的某些看似存疑的抉择,或许仍有一定合理性:若强行引入中央角色,势必导致影片叙事框架的扩张,进而失去原有的平衡感;同时,也会在处理陆港关系时面临尺度把控的难题——从艺术创作的维度来看,这种选择或许恰能体现平行世界中的一种‘假定性合理’。

从当前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口碑表现来看,尽管存在些许瑕疵,《焚城》仍以积极评价为主流。在观众期待值不高的情况下,该片意外成为令人惊喜的佳作。然而受制于冷门档期及市场对港产灾难片信任度降低等因素,其2.8亿港币的制作成本恐难以实现理想票房回报。相较于近年充斥着空洞动作场面、缺乏深度内涵、过度依赖视觉特效、脱离现实语境的港产片,《焚城》的创作态度与现实关怀显然更具价值,值得业界给予肯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