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论道》湖南台首播,文旅节目,竟然做出了美景美食文化齐飞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33更新:2025-09-10 12:56:58

9月18日晚,《衡山论道》首播节目在湖南卫视开播。本期节目由一位青年学者与两位湖南籍专家共同参与,他们先后来到衡山,围绕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展开深度探讨。行程中,团队在衡山进行文化探访后,转场至衡阳市体验特色美食,最终重返衡山之巅,从王夫之、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入手,剖析湖湘文化绵延数百年仍人才济济的原因。节目通过实地走访与学术对话,展现了湖湘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独特魅力。

《衡山论道》作为一档具有代表性的文旅节目,其初衷显然聚焦于展现湖南的山水之美、衡阳的饮食之妙以及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随着节目首期的圆满播出,其内涵已突破地域性表象,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表面上看,节目以湖湘文化为切入点,实则通过这一具象载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承。曾国藩组建湘军东征期间,不仅从敌方获取了大量金银财宝,更带回了众多典籍文献,这种对文化财富的重视,成为湖湘地区持续发展的精神根基之一。

这类话题在过往的文化综艺中鲜有涉及,毕竟提及南京事件往往令人不适。然而历史的严肃性恰在于此,尽管话题敏感,却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数百年的发展脉络。湖南卫视敢于将这类争议性学术观点呈现于荧屏,实属突破常规。若说'敢为天下先'稍显夸张,至少它领先于其他上星卫视的保守选择。相较于一味追求轻松表述的同类节目,《衡山论道》主动触及具有学术价值的深层议题,这种取舍本身就值得肯定。

《衡山论道》中提及的王夫之思想,不应简单归为大众科普范畴,而应视为中国儒家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重要转型。这一思想演变轨迹,对后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均产生隐性影响。由于节目时长限制,该节目未能对王夫之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权历来维持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既非完全依附,亦非绝对对立。帝王往往试图将儒家纳入政治体系作为思想工具,而儒家则坚持自身独立性,以师道自居,主张通过文化教化引导统治者实践仁政。这种张力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调适,时而表现为师徒之谊,时而演变为道义之交。

至明代,儒家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折。帝王阶层逐渐摒弃对士人阶层的尊重,转而要求其以臣服姿态示人,成为维系统治的工具。清代更将这一趋势推向极致,科举制度下的士人普遍被视为皇权的附属者。然而,明清之际的儒学家却呈现出不同的走向,他们主动与朝廷保持距离,试图在学术领域实现独立。这种思想转向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士人群体开始寻求经济自主的可能性——不再依赖朝廷俸禄,亦可独立生存。王夫之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立足儒家传统思想并加以创新,构建了新儒家的核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儒家的思想精髓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家的思考存在深刻的契合性。《衡山论道》指出,王夫之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家的某些核心观点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思想对话促成了儒学现代化的可能。

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近现代思想变革,在中国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接受度与共识性。相较于传统史学教材中强调的西学冲击,明清之际新儒家的理论遗产实则为后续思想转型埋下了伏笔。王夫之等思想家构建的哲学体系,通过跨越时空的理论衔接,为士人阶层提供了理解新思想的文化土壤。这种思想传承的连续性,使得近代变革在士人阶层中能够形成相对一致的回应,而非简单的外来影响。《衡山论道》虽未深入展开此议题,但其提及的线索已足以激发读者对思想史脉络的进一步探索,唯有深入研读经典文献,方能体悟到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