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内娱又出现了新的塌房方式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76更新:2025-09-08 17:16:34

2023年即将落下帷幕,鱼叔回顾这一年影视圈的风云变幻,盘点年度九大关键词。才恍然发现,这一年悄然发生了诸多变革。或许我们,还未察觉——NO.1 清库存:随着电影院逐步复苏,春节档展开激烈角逐,大量曾被搁置的影片如清库存般密集上映,使得2023年被不少人视为国产电影的‘复活年’。

尘封多年的影片逐渐重映,曾引发广泛关注。然而,实际呈现效果却令人失望,部分作品创意不足。以围绕调查记者群体及乙肝社会歧视现象展开叙事的《不止不休》为例,其内容未能突破既有框架。

某些曾经令人动容的情怀如今已成往事,梁朝伟与郭富城在阔别三十余年后再度合作的电影《风再起时》,虽在豆瓣获得6.4的评分,但其票房表现却令人失望。

除了少数作品外,市场上大量影片的质量并不理想。近年来主打的‘猛片’多以‘伪尺度’博眼球,缺乏真正的艺术深度与社会价值。以扫黑为题材的《坚如磐石》,其剧情、台词乃至宣传语均经历了多次删减,影片上映后却位列张艺谋导演生涯评分最低的五部作品之中。回顾‘复活年’,中国电影是否真正实现了复苏?

在电影短视频化引发争议之际,另一种‘新型’国产片正迅速崛起。依托大数据分析的影片创作模式,以及针对短视频平台打造的加长版内容,频频刷新票房纪录。《孤注一掷》票房突破38亿元,《消失的她》则以35亿元跻身头部影片。这种现象背后,暗藏着对热词题材的精准把控、拼贴式视觉风格的创新运用,以及极具传播力的病毒式营销策略。通过将传统电影与短视频元素融合,此类作品成功激活了下沉市场的观影活力。

随着市场热度攀升,同类型影片数量迅速增加。购票平台被密集的宣传海报覆盖,女性议题、复仇叙事与剧情颠覆等元素频繁现身各大影视作品,而东南亚作为犯罪题材的热门地区,不断以高强度叙事和视觉冲击力刷新观众期待。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演进,观众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在时代发展与观众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影视作品不断演变,形成三者之间的动态循环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短视频化的趋势正在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打破传统叙事框架,既拓展了市场边界,又激发了创作灵感。以《隐入尘烟》为代表的影片,正是借助这种媒介变革获得了突破传统商业逻辑的可能,为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

然而,过度追求即时快感往往会导致作品质量的下滑。迎合热搜的剧本模式,使编剧的创作变得机械化。视觉奇观的堆叠,让导演在叙事上缺乏深入思考。扁平化的角色设定,导致演员表演流于表面。这种创作倾向使电影逐渐丧失了其最本质的艺术特质。尽管欲望的表达愈发强烈,仍需在形式与意义上保持克制与体面。

2023年内地娱乐圈依旧未能摆脱低迷态势,令人失望的现状持续引发热议。自春节档起,观众的不满情绪便不断发酵,王一博在《无名》映后采访的表现,以及《满江红》官方微博的不当发言,成为舆论焦点。这些事件直接推动了"绝望的文盲"这一网络用语的热度攀升,成为讨论行业乱象的标志性词汇。

不久后,黄多多因读错字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榜单。在《陪你多读书》节目中,她将「河堤」误读为「河tí」,「裹住」读作「rǎng住」,「一桩桩」则被说成「一柱柱」……这一系列发音错误使「内娱文盲」的讨论话题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更多弱势群体问题被曝光,相关议题引发官方媒体介入调查,并逐渐成为两会期间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部分粉丝为维护偶像形象,开始传播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种饭圈化评价体系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例如无目的的控评行为和恶意撕番位,又如对竞争对手作品进行恶意差评,扰乱了正常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使得本就存在对优秀演员资源过度挤压的内娱行业,进一步加剧了其他作品的生存困境。经过一系列操作后,相较于行业内对文学素养要求较低的现象,观众的期待反而更加破灭。第四点提到的“性张力”概念备受关注,许多爱情题材作品以此作为核心卖点。部分男艺人则通过塑造独特的性张力形象,成功开辟了具有辨识度的个人赛道。

然而在今年,一个新词悄然走红——“性缩力”,与此同时,它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事故形式。

凭借《我的人间烟火》的出演,杨洋的霸道总裁人设再次引发热议,而魏大勋则因角色反差获得意外关注。作品中看似对立的两种形象呈现出有趣对比——前者在戏剧冲突中展现出的复杂魅力与后者在日常场景中流露的自然气质,共同构成了当代影视角色塑造的新趋势。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观众审美正在向更立体、真实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油腻式霸总"已逐渐失去市场,而富有温度的角色形象反而赢得更多共鸣。

恋爱题材作品虽可令观众沉醉其中,但需注意尺度分寸。然而年末备受关注的爱情剧《以爱为营》似乎忽略了这一原则,剧情中频繁出现令人不适的露骨桥段。此类内容不仅挑战观众的视觉耐受度,更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形成双重冲击。

2023年,围绕女性议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这一趋势在影视作品领域尤为显著,表现为对涉及性别歧视内容的审查力度明显增强。年初,电影《满江红》中对女性贞操的过度渲染引发争议;热门剧集《黑暗荣耀》中暴露性情节的处理方式遭到广泛批评;而《拯救嫌疑人》中对受害者的暴力描写也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遭遇的污名化叙事、刻板台词和落后的意识形态框架,正引发社会深度反思。当《漫长的季节》中「父权式说教」的争议成为焦点,《我的人间烟火》与《以爱为营》里被贴上「恋爱脑」「性缘脑」标签的女性形象不断遭到批判时,反衬出《新闻女王》中那句「找个男人嫁了吧」的讽刺反而获得更强烈的共鸣。这种反差揭示了一个现象:在女性意识逐渐苏醒的当下,对结构性性别歧视的审视已不再局限于个别作品的层面,而是成为整个文化领域的集体议题。

年末之际,多起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公众热议。其中北大宿舍对谈中上野千鹤子与清华教授张小年围绕捐精话题的视频在网络上遭到激烈讨论,部分言论使用"娇妻""精神男人"等标签引发争议。随后韩国艺人Lisa参与疯马秀的消息再度点燃性别议题讨论,女性群体对此表达强烈不满。而备受期待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自上映以来也遭遇广泛批评,尽管影片已上映22天,但其票房表现仍未公布。

无论议题是否必要,都值得进行深入探讨。有讨论,便是良好的开端。过去根深蒂固的压制性观念与片面的女性形象,正逐步退出主流视野。而随之兴起的是,对历史中被忽视的多元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诸如‘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等性别角色固化表达遭到广泛质疑,女性被简化的社会定位也日益受到批判。

越来越多的杰出女性正重获真实姓名的荣誉,那些曾被历史忽视的女性也开始走进史册。这场关乎性别平等的运动仍处于攻坚阶段,2023年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个起点。

第六部《芭比海默》引发全球女性议题热议,其争议性在影坛掀起巨大波澜。随着电影的上映,关于性别角色的讨论愈演愈烈,部分国家出现抵制现象,大量男性观众愤怒地打出一星评分并焚烧周边商品。

与同期上映的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芭比海默逐渐演变为网络热议的调侃话题,这一现象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讨论热点。

《芭比》电影最终超越《奥本海默》登顶票房榜首,这一成绩背后映射出女性群体的呼声。然而在游戏领域,却未见败者。好莱坞原创电影的新生机在这一趋势中悄然显现,今年票房前三名全部由原创电影占据。这种反差既带来欣喜也暗含忧虑,恰逢其时地凸显出好莱坞大制作与大IP电影在今年接连遭遇滑铁卢的现状。

近期《黑豹2》《蚁人3》《惊奇队长2》《闪电侠》四部漫威/DC作品相继上映,但票房与口碑均未达预期,甚至成为各自系列中的表现洼地。与此同时,好莱坞的《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同样遭遇口碑滑铁卢,引发行业对内容质量的广泛讨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好莱坞的困境不仅局限于影视作品本身,更与行业内部的激烈博弈密切相关。5月期间,编剧工会与制片方就薪酬谈判陷入僵局,原本每年4.29亿美元(约29.77亿人民币)的基准薪资被削减至8600万美元(约6亿人民币),降幅高达五倍。面对这一悬殊差距,编剧群体对既有的薪酬体系表示强烈不满,并最终选择集体罢工。他们高举"要公平的合同,不然我们就剧透《继承之战》"的标语走上街头,通过游行示威表达诉求,将行业矛盾推向高潮。

影视行业陷入全面停滞,各类影视作品与大型活动均被迫取消。全球观众也因此被迫经历前所未有的剧集荒。相较之下,国内影视生态的现实图景则呈现出鲜明对比。鱼叔不禁联想到电影《盲井》中那句经典台词:「你不干,有人会干。」然而,当国内影视行业陷入普遍混乱时,却鲜有人敢于发声抗争。

第八期:韩国电影业遭遇发展困境,美国市场亦陷入混乱。据韩国著名导演尹济均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韩国电影正面临投资匮乏的严峻挑战。

2022年全球影院总收入仅为2019年的3/5,全年观影人次亦缩减至2019年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依赖高投入制作、知名导演及实力派演员打造的影视作品,其市场号召力已显著下降,显示出行业生态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

韩国近年来电影票房收入与观影人次数据持续低迷,疫情冲击、行业过度扩张以及流媒体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共同导致本土电影市场显著下滑。今年形势进一步恶化,仅有七部韩国本土电影实现盈利,而达成收支平衡已成为行业新的挑战,且难度空前。

然而,多数影片在票房与口碑之间难以实现双赢。即便像《下一个素熙》这样兼具艺术价值与商业潜力的作品,也在市场中遭遇了冷遇。

韩国电影长期徘徊在六分左右的评分区间,其式微原因已由鱼叔进行过深入剖析。对于关注该议题的观众而言,可进一步参考相关分析。90年代以来,"地下电影"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特指那些在体制外创作、入围国际电影节却又常遭国内封禁的电影形式。代表性作品如贾樟柯的《站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早在《盲井》二十周年回顾时,鱼叔便曾探讨过国产地下电影的演变轨迹。而今,部分国产影片同样展现出地下电影的特质,以独特姿态崭露头角,彰显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与表达欲望。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其共同点在于导演们选择坚持地下创作路径,未进入主流体制。因此,鱼叔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新地下电影"。这类作品既可被看见,又始终保持着独立姿态,其中《椒麻堂会》凭借国际影响力,斩获豆瓣8.6分高分。

《青春》纪录片荣获金马奖最佳纪录长片,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

虽然豆瓣平台已失去《石门》的条目信息,但该片仍成功斩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众多内地电影人的优秀作品在海外影展和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过去三年的寒冬时节,以当代表达为内核的新锐独立电影悄然积蓄着创作活力。

电影与人生何其相似,既有轻盈流转的生活片段,也有难以言说的沉寂时光。这些超然物外的存在,需借由某种媒介得以呈现。即便在悬崖峭壁的岩缝之间,依然能看到新生命悄然萌发。而回望这一年的变迁,更显出破除陈腐的旧叙事之势。有人以愤怒为号角,掀翻积重难返的旧秩序;有人放下过往的荣光,用微小叙事叩击宏大命题。尽管有人沉醉于回忆的余温,但更多人已选择释怀。因为新的创造,正悄然孕育于时光的褶皱之中。

全文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