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累积超100亿,73岁的他又带来这部炸裂新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08更新:2025-09-10 01:25:09

灾难大片《焚城》在预售开启后迅速启动为期一周的黄金场点映活动,显示出影片的票房潜力。市场反响热烈,点映票房持续攀升,最终突破1000万元(含预售)大关;观众在票务平台打出高达9.5分的评分,进一步印证了影片的受欢迎程度。这无疑为11月的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开年首部现象级作品。自宣传启动以来,该片制片人江志强先生——这位年逾古稀、曾打造《寒战》系列、《卧虎藏龙》、《英雄》、《梅艳芳》、《捉妖记》等经典作品的行业标杆,始终伴随影片在全国各地展开宣传推广。

在路演现场,他幽默地表示:“70岁正是闯的年纪。”这番话语用在他身上尤为契合。尽管其执导或制作的影片总票房已突破百亿大关,作为业内资深人士,许多同期的合作伙伴早已淡出幕前,但他始终选择亲自冲锋在前。每次活动前,他都会背起双肩包现身,以专业态度有条不紊地推进每项宣传安排。

在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中,他提到电影宣传是电影制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细致规划每一步。然而,对于江志强而言,他的每一次抉择更像是踏入未知领域的冒险,充满挑战。采访当天,他坦言:"这次《焚城》的压力确实巨大,已经连续好几宿没睡了。"

当《焚城》上映时,外界自然充满好奇——在港片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多数香港片商已将重心转向中小成本制作,为何江志强却敢于投资这部大型制作?谈及这一决定,江志强坦言:"我拍电影始终带着几分任性,只要能触动内心,我便愿意为之投入重金。"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要打造大制作,让市场看到香港电影依然具备制造吸引人的商业大片的能力。"

《焚城》确实为观众与市场带来了意外惊喜,但对江志强而言,项目初期更多是"震惊"。该片源于一则关于"有毒洋垃圾转运"的新闻事件,最初在香港并未引发广泛关注,直到相关报道被海外媒体转载后,才引起全球热议。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电子垃圾,最终被转运至中国香港及东亚其他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隐秘链条。

该报道内容详实细致,几乎描绘了电子产品报废后的「奇幻漂流」现象。江志强在项目会议中观毕此报后深受触动,感慨道:「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性话题,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由此,他以该事件为创作起点,开启《焚城》的剧本构思。他坦言自身在纪录电影领域并非擅长,因此提出「要用商业大片的制作力量,完成具有社会价值的表达」的创作理念。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江志强不断追问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当相关报道曝光时,公众却表现出冷漠态度?他多次请教环境领域的专家,确认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剧毒成分。现实中,周边居民频繁反映空气中存在刺鼻异味,但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数人在抱怨之余仍选择视而不见。他坚信,这场环境危机背后,那些钻法律空子、肆意排污的非法商人是唯一的推手。

江志强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为自己的偶像。这位导演曾向他提及,真正优秀的电影应当在观众走出影院后,仍能持续回味其中传递的信息。江志强对即将上映的《焚城》寄予厚望,期望它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在他看来,影片不仅需要展现社会议题背后的人文关怀,更应成为推动香港电影类型创新的尝试。他强调,香港电影不应仅限于警匪片与功夫片,灾难片等新类型同样值得探索与呈现。

江志强在电影领域的探索不仅体现在资本投入上,更在于其创新性的选角策略。他始终将"新"作为核心理念,不仅支持大规模制作项目,更积极为新生代导演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例如《捉妖记》中启用的许诚毅,以及《寒战》系列中携手合作的梁乐民与陆剑青,这些成功案例彰显了他对新锐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这一次,江志强力邀知名摄影师潘耀明担任《焚城》的导演——这位曾凭借《听风者》《金手指》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的行业标杆。其选择标准建立在多年从业经验之上,"不能仅凭票房成绩判断导演水平,更应考察其专业能力与现场掌控力。"他强调,制片人需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导演的创作历程,"即便某位导演曾推出口碑不佳的作品,也不应简单否定其整体实力。"《焚城》中规模宏大的维修厂场景,实际拍摄耗时跨越五个不同取景地,最终通过后期剪辑实现空间整合,"这种复杂的拍摄调度,唯有具备数十年行业经验的导演才能驾驭。"两人此前曾携手打造《捉妖记》系列、《梅艳芳》等经典作品,积累的协同经验让江志强坚信,"唯有潘耀明能够完美诠释这部影片的视觉呈现。"

除了精心设计的场景调度,《焚城》在视效制作方面同样面临极高标准。全片共包含逾2000个视效镜头,制作团队特别强调需通过专业技术实现视觉效果与叙事内容的有机统一。凭借潘导丰富的经验,团队能够高效完成如此庞大的视效任务,同时确保每个特效场景都能精准支撑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

“青黄不接”现象近年来持续困扰着香港电影界,对此江志强始终致力于为新生代导演提供更多创作机遇,期待通过他们的镜头展现香港电影的新活力与可能性。同时,他也在影片中着重培养年轻演员,如在《焚城》中,王丹妮、廖子妤、何启华、魏浚笙、梁仲恒、林家熙、黄恺杰等主演均获得大量特写镜头,使其饰演的消防员角色成为观众记忆深刻的亮点,也助力这些演员在影视圈获得更多关注。此外,江志强还计划在《寒战前传》系列电影中持续挖掘香港本土年轻电影人才,希望通过扶持机制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为行业主力。

他同时注意到中国电影行业存在动作演员人才短缺的困境,因此将目光投向谢苗,联合东亚地区多位动作明星共同打造了电影《火遮眼》。在项目启动时,他向谢苗表达了这样的期待:"相信这次机会属于你,希望你能凭借实力冲击国际影坛。"然而对于谢苗的未来前景,江志强同样保持着谨慎态度。他坦言:"真正的接班人并非仅凭一部作品就能奠定地位,更需要持续的创作积累与市场验证。"但这位资深制片人也坚信,随着内地动作影星如吴京等人的崛起,中国应当培育更多本土的功夫英雄。他说道:"既然我熟悉西方市场,就决心推动中国动作电影走向国际,让世界看到更多来自东方的热血战士。"

尽管《焚城》的口碑表现远超预期,但置身于"港片表现萎靡"的市场环境下,影片仍需直面挑战。即便在早年对香港电影持负面评价的时期,江志强也曾凭借《寒战》证明香港电影仍具实力。然而,面对如今的市场状况,他的忧虑并未消散。江志强并未回避这一问题,他直言:'过去确实存在部分质量欠佳的港片,让观众感到失望。但我不应回避,反而要勇敢面对观众,用电影重新赢得信任,证明香港电影依然能打造佳作。'

江志强凭借电影《毒舌律师》创下超过1亿的票房佳绩,刷新了香港电影在本地市场的票房纪录,业内普遍认为此举对港产电影具有提振效应。然而其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仍存遗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及一线城市,未能实现全面下沉。

在下沉市场背景下,许多港片凭借前作的成功纷纷启动续作开发,而江志强则选择保持谨慎态度。他坦言:“我始终坚持不能完全由商业利益主导。”尽管《捉妖记》第一部取得不俗成绩,但第二部在制作层面存在明显不足,引发观众口碑争议,促使他反思:“我需要找到更合适的切入点。”曾计划推出的《寒战3》也因缺乏合理叙事逻辑而搁置,直至团队发掘出新的创作思路,才最终转向打造《寒战前传》。

相较于商业运作,江志强始终将创作视为核心,无论是港产电影,还是《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闪光少女》等项目,从大型制作到小型成本,他总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进,仿佛每部作品都是一场‘冒险’。尽管成果与挑战并存,但这些冒险的背后,是江志强对电影事业的执着与热忱。他坦言:‘我这辈子只做电影,不拍的话我干吗?我始终相信剧本的力量,信任导演的才华,对电影充满敬畏。我全心投入每部作品,不懂其他行业,也没有其他选择。我更坚信观众能感受到电影中的用心与真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