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长征》未播先火,于和伟演毛主席,这才是观众想看的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75更新:2025-09-02 08:00:00

2025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浙江横店影视城迎来重要主旋律影视作品《伟大的长征》的开机座谈会。该剧由《觉醒年代》原班制作团队打造,导演张永新携主演于和伟、张桐、曹磊等知名演员再度集结,共同开启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创作项目。

导演张永新指出,其创作核心始终聚焦于"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彰显人性光辉",这一理念继承了《唤醒年代》将历史人物重塑为立体个体的表达传统。在创作背景与主创团队方面,该作品以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与建军节100周年为契机,突破了传统"中央红军为主"的单一叙事框架,首次全景展现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南方游击队等多支红军力量的长征历程。剧情更延伸至西安事变的历史节点,通过历史事件的关联性,诠释"长征精神代代传承"的时代意义。

导演张永新的代表作品涵盖《马向阳下乡记》《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及《觉醒年代》。其创作特点在于叙事严谨、细节刻画精巧,通过情节的自然流转与人物关系的深度塑造,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党史专家陈晋担任总编剧,此前参与的《问苍茫》已体现其驾驭历史与戏剧平衡的独特功力。此次执掌长征题材,将进一步展现其‘历史褶皱中的生命温度’这一创作理念。

该剧组历经长达三年的精心筹备,美术设计团队与编剧团队分别五次、四次重走长征路线开展深度采风。创作团队跨越九个省份,行程累计两万余公里,对历史文物和口述史料进行了系统性实地考察。导演张永新表示:"红军用脚丈量出的两万五千里征程,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壮丽史诗,更是我们民族最具精神高度的文明图腾。"

在演员选角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特别体现在毛泽东角色的塑造上。演员于和伟挑战性地完成了从《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到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跨越式演绎,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多重性格特征,呈现了更具人性深度的领袖形象。

于和伟透露为精准还原青年毛泽东向领袖蜕变期的思想转变,特别聚焦其在湘江战役后精神气质的蜕变过程,历时半年深入研读相关史料与思想文献。

在同期制作的《浴血荣光》剧组中,王仁君将再度演绎毛泽东主席的经典形象。随着两部作品的陆续上映,关于唐国强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教员角色扮演者或将掀起热议。此外,曹磊在《觉醒年代》中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角色,这已是其继饰演鲁迅之后再度挑战重大历史人物的精彩表现。

曹磊深入探究周恩来在长征期间带病行军的细节,特别关注其在担架上仍坚持保持文件整洁的严谨作风。这位伟人以温文尔雅之姿彰显领袖气度,同时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铁血意志——既有"相忍为党"的包容智慧,亦在湘江战役中因李德的错误指挥而怒斥,体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

该演员对鲁迅角色的刻画展现出鲜明的冷峻气质与深邃内涵,同时在《浴血荣光》中饰演蒋介石的精湛演技,充分体现了其卓越的表演功底,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何政军在《亮剑》中饰演的政委赵刚与《觉醒年代》中化身顾维君的演绎,初看角色气质是否略显违和?

通过观看他在座谈会现场的定妆照,这让我对相关事宜的疑问得以解除。作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后代,何政军在开机座谈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责任担当,他表示有义务将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此次是演员首次挑战朱德总司令的角色,剧中将着重展现其在长征途中三过草地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在刻画与张国焘的路线斗争场景中,突出表现了总司令坚定的意志与不屈的斗争精神。蒋介石一角则由王劲松饰演,该演员曾凭借《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等作品成功演绎过蒋介石这一角色。

该作品在造型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对立体丰满的角色塑造堪称精湛,情感刻画细腻入微,人物层次分明。创作者在座谈会上承诺全力以赴,力求将这部戏剧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张晚意凭借《觉醒年代》中饰演革命者陈延年的角色崭露头角,此后挑战颇具争议的少帅张学良,这对实力派演员而言堪称严峻考验。

张学良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其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的内心转变与思想挣扎成为剧情核心。张晚意通过细腻表演展现少帅对中央政府'围剿'红军命令的质疑,以及深藏于动荡年代中的家国情怀。而张桐在《觉醒年代》中塑造的李大钊形象广受赞誉,成功实现了从历史人物到荧幕角色的突破性演绎。

据悉,该演员或将饰演张闻天(洛甫)这一角色,展现知识分子领袖特有的彷徨与坚定气质,同时在上一版《长征》中承担了重要戏份。万茜作为出身军人家庭的演员,曾出演《特种兵之火凤凰》中卧底侦查员安然,并在《十送红军》中饰演文艺兵戴澜。

若继续演绎此类角色,演员或将选择中央红军30位女战士中的蔡畅或康克清。其中康克清作为朱德的夫人,在真实历史中曾肩负重任,身背四支步枪(约15公斤)徒步翻越雪山。而李乃文凭借其兼具刚正与阴柔之气的表演特质,被认为适合诠释关键叛变者张国焘这一充满复杂性的历史人物,展现其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中的矛盾抉择。

此外,该剧还汇聚了郭广平、成泰燊、黄晓明、陈永胜、刘奕铁史彭元等实力派演员共同演绎,堪称群星汇聚。

作为烈士遗孤,古月因饰演毛主席而广受关注,成为该角色最具代表性的演员之一。他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领袖情怀,无论是《大决战》中躺在草垛谈笑的亲和力展现,还是《四渡赤水》里胜利后的喜悦神情,都令人印象深刻。

叶剑英元帅在挑选演员时,尤为看重其质朴的亲和力,以及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形魂合一之妙。古月之后,唐国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演绎者。自1996年电影《长征》中崭露出非凡的领袖气质,他随后打破常规,以普通话演绎方式替代方言,深入诠释领袖人物特有的"严谨气质与领袖气魄"。

在电影《建国大业》的谈判场景中,唐国强通过精心设计的"喉结吞咽"与"短暂沉默"等细节,将毛泽东内心的悲痛演绎得细腻动人,这种克制的表演方式成为银幕经典。随着《浴血荣光》的热播,王仁君已五度担纲毛泽东角色,持续在荧屏上展现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刻诠释。

通过全面梳理历史文献、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生活场景以及与老一辈革命者深入交流,他成功塑造了鲜活立体、真实可信的教员形象。在本次新剧座谈会中,最具话题性的焦点集中在演员选角的创新突破上,其中于和伟出演毛主席的决定最受关注。相较于古月奠定的表演标杆,后续唐国强与王仁君的诠释虽注重神似,却仍需维持外形的严谨性。

在演绎教员形象时,于和伟似乎秉持着“捕捉精神内核,弱化外在符号”的创作理念,通过演员的思想共鸣与精神气质传递角色的独特魅力。这种以人为本的表现方式突破了传统符号化塑造的局限,最终效果仍需通过作品本身来验证。值得注意的是,《伟大的长征》需要面对的不仅是2001年同名作品的标杆意义,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内涵的深度诠释,唯有以坚定信念和奋斗姿态应对创作挑战,方能承载这份历史重量。

后记中,导演张永新在座谈会上郑重表示:“长征何以永远?今天我们拍的这部剧,就是要回答这个命题。”他讲述了令自己动容的红军故事:在穿越草地的途中,一名衣衫褴褛的年轻战士倒下,身旁不远处静静躺着那件简陋却整洁的红军军装,仿佛在诉说着信仰的重量与牺牲的尊严。

这名无名红军战士以坚定的意志将身上最后可用的物品交予战友,托付其继续前行。在生死关头选择牺牲自我、传承使命的举动,彰显出超越时空的人性光辉。这份人性光辉的永恒力量,正是长征精神最动人的内核,值得后人世代铭记与传承。(撰文:木未舟)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