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好莱坞大片,为什么超人不如F1?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46更新:2025-09-02 20:02:42

“我”渴望成为英雄,但更倾向于普通英雄。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板牙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7月17日 截至发稿前,《超人》上映七天,全国排片占比达6.2%,票房收入突破5800万人民币。而《F1:狂飙飞车》已上映21天,当日全国排片占比6.3%,票房累计达2.87亿人民币,仍占据当日全国票房的10.7%。作为同属进口影片,两者在社交平台上的评价呈现鲜明对比:“审美疲态”与“视觉震撼”的碰撞。有人将《超人》戏称为“连动物保护主义者都无力拯救的轻度氪金作品”,而《F1:狂飙飞车》则被形象地比作“升级版《飞驰人生2》”。值得关注的是,两位导演的履历也颇具看点:《超人》导演詹姆斯·古恩以自编自导的漫威电影《银河护卫队》系列被内地观众熟知,早年参与创作的《活死人黎明》则被丧尸迷奉为经典。此次执导的DC系列电影《超人》在中国市场反响一般,同时北美市场首周票房预估为1.22亿美元,不仅低于《侏罗纪世界:重生》,甚至不如《美国队长4》的综合口碑(与国内网评水平相近)。

《F1:狂飙飞车》的导演兼编剧约瑟夫·科辛斯基曾以广告与MV创作起家,其镜头语言呈现出鲜明的干净特质。

该片在视觉呈现上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场景设计、人物服装还是道具细节,都带有强烈的未来感与科技美学(网友戏称“被镪水洗过”的效果)。导演对色彩的运用尤为讲究,偏爱暖色调的营造,通过演员的高颜值与服色的明暗搭配,使整体画面呈现出高度统一的视觉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元素具有鲜明特色,但最终都回归到服务于观众审美这一核心目标。影片采用IMAX摄影技术,建议观众选择IMAX厅观看,其宽幅画面比例与沉浸式视觉效果,延续了导演过往作品如《创:战纪》《遗落战境》《壮志凌云2:独行侠》中一贯的“视觉严选”理念,每一幕都如同时尚大片般精致。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的摄影车辆直接驶入银石赛道等9个F1赛事举办地进行实景拍摄,影片中展现的车队总部场景则以迈凯伦技术中心为取景地,而出现的驾驶模拟器则源自梅赛德斯-AMG的布拉克利研发基地。

为呈现顶级赛事的震撼视觉效果,苹果影业特别定制了车载摄像头系统,影片中大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比赛镜头。旨在通过IMAX专属观影体验,让观众仿佛亲身置身赛道驾驶。特别提醒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观众,观影时需格外注意自身状况。

导演的创作背景与迈克尔·贝有着相似之处,两人均从广告行业转型,其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他们擅长运用高饱和度的画面、浓烈的色彩碰撞以及动态元素,力求在银幕上打造沉浸式体验。即便是激烈的碰撞场面,也通过碎片飞溅、色彩交织的镜头语言传递视觉张力。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曾是F1赛场上的传奇车手,却因一场意外陷入低谷,成为众人议论的'失败者'。三十年后,在团队和老板的鼓励下重返赛场,老板希望建立更庞大的事业版图,而桑尼则渴望重拾昔日荣耀。

由此可见,《F1:狂飙飞车》与《飞驰人生2》在叙事风格上存在相似之处。影片中穿插的友谊元素进一步强化了男主角身上所蕴含的热血精神,而这种男性化的运动叙事模式,与西部片中硬汉形象的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国外影评人曾犀利指出,该片实质是一部"以飞车为外壳的西部史诗",主角如同历经磨砺的老牛仔,而年轻搭档则需要经历成长蜕变,成为被其引导的"小牛仔"。车队的困境对应着西部小镇的危机,女主角的存在则延续了经典西部片中必不可少的"红颜助力"设定。实际上,这种将英雄主义与特定类型元素融合的创作模式,早已成为商业电影的常见套路。归根结底,作品能否引发观众的爽感体验,往往决定了其市场成败。《超人》虽具备强烈的爽感要素,但其核心爽点与《F1:狂飙飞车》显然处于不同的叙事维度。影片开篇便描绘了三十年前氪星面临灭亡时,少年超人被送往地球的宿命之旅。他化名克拉克·肯特,在地球上以记者身份生活,同时肩负着拯救人类的使命。每当灾难降临,他总要通过脱去外套露出胸甲的标志性动作,来确认自己的超人身份并展开救援。

在影片中,由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主要反派卢瑟暗中操控超霸,企图通过其力量击败超人。随着剧情推进,卢瑟的阴谋逐渐升级,最终逼迫超人与‘正义联盟’的英雄们联手对抗由反派制造的巨型怪兽,同时揭露了更多颠覆性的剧情真相。

似乎正在筹备续集。该片在北美地区的口碑表现不俗,毕竟作为DC的发源地,美国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对各类超英漫画情有独钟。而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超人电影则是1978年引进的同名影片,当年由克里斯托弗·里夫(1952年9月25日至2004年10月11日)饰演的超人,已成为一代中国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

受限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与电影制作水平,1978年版《超人》在中国引发轰动效应。对于那一代观众而言,这既是首次在武侠片与英雄事迹之外接触到超级英雄的特异功能,也是对影视特效的一次震撼体验——徒手将汽车抛掷半空、凌空踏水而行、甚至在街头互相投掷电话亭的场景,展现出迥异于本土叙事的视觉奇观。因此,超英题材在短期内成为国产影视市场的热门方向。然而,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突破,当漫威影业在2010年代开启全球化商业化运作后,观众审美逐渐转向对故事创意与角色深度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或许与某种'玄学'有关,也可能意味着漫威系列已深度挖掘了国内观众对超级英雄的热情。相较之下,DC电影在中国市场始终未能激起同样强烈的反响,甚至部分观众对《正义联盟》的成员构成感到困惑,也难以厘清'海王'这一角色是否存在于其他衍生作品中。至于'绿灯侠'——

在观众心中,“死侍”(瑞安·雷诺兹饰演)凭借其独特的反英雄魅力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即便作为漫威宇宙的一员,其国民度仍远超其他超级英雄。而“超人”这一IP则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其形象已难以承载DC宇宙的叙事重量,另一方面,相较于蝙蝠侠的复杂人格塑造,超人似乎愈发显得单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近十年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虽让超人得以被广泛认知,但角色形象始终困于“内裤外穿、力量型超级英雄”的刻板标签;其二,当各类超英电影接连上演、集体承担拯救人类使命时,超人已陷入“千篇一律”的创作困境——在互联网语境下,这种过度迎合的叙事模式如同盲目追逐风口的投机行为,当市场饱和后,再试图用“拯救人类”的宏大叙事吸引观众,反而适得其反。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消费主义的过度泛滥导致大众审美出现疲劳现象。尽管有观点认为疫情后好莱坞制作规模缩水、特效技术下降是主因,但已上映的《超人》电影在视觉呈现上仍保持较高水准,因此更应归因于观众心理期待与时代语境的变迁。值得关注的是,《F1:狂飙飞车》这类作品虽被指剧情设计过于扁平,叙事结构直白浅显,但其套路化的创作方式恰与当下观众的审美取向形成呼应——谁会傻到观影前模仿老佛爷喊出“我要洋人死”之类的极端口号?

当剧本与导演手法均未展现出深度时,观众的关注点自然回归到最原始的观影需求——《F1:狂飙飞车》并非小众群体的自我满足,也不存在导演刻意为之的煽情表达。影片摒弃了说教成分(赛车手的专注远比冗长的道德说教更吸引人),叙事节奏遵循传统模式,甚至略显套路化。但其视效设计却极具冲击力,观众沉浸其中只为体验那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竞速快感,与主角共同经历惊险刺激的时刻,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逆袭快感"。值得一提的是,汉斯·季默亲自操刀十五首配乐,为影片注入了极具张力的听觉体验。如此纯粹的娱乐属性,无需观众纠结于复杂的解读,只需在观影后本能地发出惊叹:"这他妈太刺激了!"

在当前影视作品中,能够实现上述要素的影片寥寥无几。尤其在好莱坞追求‘精准’叙事(特别是迪士尼)的背景下,能让观众自然沉浸其中而不显刻意的作品更属凤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F1:狂飙飞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为习惯流媒体碎片化观看的受众带来了影院级的视觉冲击。影片中‘内裤反穿’的超人角色与‘只拯救自己’的剧情设定,恰与全球经济低迷时期观众逐渐褪去的宏大叙事情怀形成微妙呼应。从受众角度分析,这两部以男性视角为核心的影片在颜值呈现上不分高下,但叙事策略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以凡人视角展现个体成长,这种贴近现实的表达方式更契合当下观众的观影心理。而《超人》系列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语境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其影响力甚至被《侏罗纪世界:重生》中戏份有限的‘怪头龙’所超越。审美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本驱动的消费模式之间存在着复杂关联,当曾经的超级英雄团队只剩‘美队’尚存争议时,‘超人’这一IP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亦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特征,难以建立持久的认知印记。

在艺术与现实的交织中,观众的审美取向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正如约瑟夫所引导的运镜手法,他提醒我们:不要被无关细节分散注意力,不要被多余的场景干扰视线。让我引领你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的飙车快感。当观众在左右游移的视线中重新聚焦时,最终回归到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成为英雄,却拒绝被超级英雄的标签束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